“互助式”托管模式的可贵之处配资具体流程,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单向服务供给,重塑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模式。当政策设计能够如此精准地平衡个体需求与社会治理难点配资具体流程,其生命力自然蓬勃。期待这一“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暖心实践能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让互助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
“职工通过参加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其子女可以优先获得寒暑假免费托管资格。”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总工会干部张洁介绍,新区总工会今年实施的“互助式”托管新模式,不仅解决了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难题,还激发了职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据介绍,新区共有6~12岁职工子女10万余名,96%的职工有寒暑假托管需求,却面临托管机构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托管费用较高等问题。针对“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收托难”的现象,新区总工会探索阵地互助、人员互助、资源互助、制度互助等“互助式”托管新模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为职工子女提供更加便捷、价低、质优的托管服务。(7月7日《工人日报》)
“互助式”托管的创新举措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动形成了社区互助的新风尚。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寒暑假照料子女的燃眉之急,更编织了一张社会互助的网络,其多重现实意义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借鉴。
面对暑期的托管需求,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总工会巧妙整合闲置场地、职工专长、社会资源,构建起“阵地互助、人员互助、资源互助、制度互助”的立体化解决方案。从法院职工自发组织的“家长轮流制”,到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师资库,再到“大娃带小娃”的互助小组,这些举措无不体现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智慧。当社区资源被充分激活,公共服务便从政府的“独角戏”转变为社会的“大合唱”。
更深层次看,这一模式重构了社会互助的价值链。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创造性地将“付出”与“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职工通过参与社区治理获得积分,既满足了子女托管需求,又在服务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社区则通过整合零散资源,以有限投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机制设计,打破了现代社会存在的“搭便车”困境,让互助精神从道德号召变为制度激励。当一位家长辅导别人孩子功课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接受其他家长的照看,这种互信互惠的关系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石。
放眼全国,青岛的这一实践提供了普惠性托管的可行路径。暑期托管需求很大,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激发社会参与、构建互助网络,完全可以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托管服务的普惠化、优质化。特别是将托管服务与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做法,更赋予了托管以育人功能,使其从单纯的“看孩子”升级为综合教育平台。
“互助式”托管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单向服务供给,重塑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模式。当政策设计能够如此精准地平衡个体需求与社会治理难点,其生命力自然蓬勃。期待这一“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暖心实践能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让互助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苑广阔)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